关于分会

金融服务农村改革怎么加强?

  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、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能,近期,中国人民银行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《意见》从增强粮食安全金融保障、持续巩固拓展金融帮扶成果、深化乡村富民产业金融服务、提升乡村建设金融服务水平、强化金融赋能乡村治理质效五个维度,提出针对性的金融资源配置举措,给予有不同产业特征和发展需求的县域地区以明确的指导。
  近年来,我国不断完善多层次、广覆盖、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,“三农”领域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。但在转型过程中,仍然存在供求失衡、支持领域不清晰、信用体系滞后等多方面的问题,而《意见》提出的具体要求,为我国发展成为农业强国、金融强国指明了方向。
  金融守牢粮食安全线
 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,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,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。《意见》提出,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面,加大对粮食主产区、产粮大县信贷资源倾斜;扩大大豆和油料种植、购销、加工等环节信贷投入;鼓励地方开展粮油种植专项贷款贴息试点,强化“菜篮子”产品应急保供生产基地信贷支持,加大信贷与价格、补贴、保险等政策有机衔接。
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,因其高成本、高投入更需金融服务。《意见》针对农田建设、水利工程、田间配套建设项目,提出要鼓励金融机构根据项目还款来源,开发市场化经营收益作为还款来源的融资模式,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运营周期灵活设置还款方式,延长贷款期限,提升中长期贷款占比。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贷联动等投融资创新。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、黑土地保护、退化耕地治理等项目的授信评估,合理满足融资需求。
  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农业科研创新和产业链的培育。在农业创新链方面,《意见》强调加强种业振兴金融服务。种业是农业领域的“芯片”,支持种业创新研究。对“南繁硅谷”等重大科研平台和核心种源技术攻关等项目,加大长周期、低成本的研发贷款投入,同时,鼓励建立差异化授信评估体系,提升信用贷款额度,推广种业相关质押融资,体现了对农业创新投早、投小、投长期、投硬科技的支持机制。
  释放富民产业新活力
  “土特产”扎根乡土,农民既是生产主体,也是获益主体,其中金融在支持“土特产”发展方面功不可没。由于各地的“土特产”千差万别,《意见》强调要紧扣特色农产品种养融资需求,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,拓宽抵押担保方式,创新乡村“土特产”融资模式和专属金融产品。
  《意见》要求,支持农业品种培优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,积极对接农产品加工产业园、乡村工匠聚集区、农产品和农资现代流通网络重点项目融资需求,完善农产品生产、加工、品牌销售各环节金融服务,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。优化农业国际贸易、农产品跨境电商等业态跨境贸易、投融资、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。
  在我国,县域是维护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载体,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中坚力量。从产业维度看,县域地区不仅持续提供了90%左右的粮食产出,在农产品和标准化工业产品生产方面的贡献度也不断提升。为助推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,《意见》提出要探索实施县域重点产业链“金融链长制”,推广“一链一策”金融服务模式,根据产业链特点,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。
  对于优势特色产业集群、产业强镇、产地市场等融资需求,要探索开展批量化授信、提升服务效率。拓宽金融服务场景,支持休闲农业、庭院经济、乡村旅游、民宿经济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。加大绿色信贷和转型信贷投入,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。
  为支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《意见》强调扩大首贷、信用贷款投放,支持小农户增强自我发展能力,加大对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融资培育力度,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。加力实施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,加大对返乡创业主体的金融支持;创新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,支持农业龙头企业、“链主”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上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增信、经营增收。与此同时,丰富债券、理财等金融产品供给,提升农村居民和新市民财产性收入。
  提升数字乡村发展质效
  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水平,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是重要着力点。《意见》提出要聚焦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和智慧农业行动,深化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,推进涉农数据资源集成共享,用好信贷市场服务平台、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等平台,加快涉农金融产品、服务渠道、业务流程数智化转型,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水平。
  在此基础上,县乡(镇)政府、村“两委”加强与各类涉农主体合作,打造集智慧政务、便民生活服务和助农金融服务于一体的乡村全场景综合服务平台,赋能乡村治理。
  部分农村因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,导致金融服务下乡存在障碍,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水平,调整农村金融网点布局,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,推动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。这些举措有助于全方位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的金融需求,使各类主体以合理的价格享受更多金融服务。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四楼416室    邮编:100081

鲁ICP备19043692号-1    版权所有:山东锄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

技术支持:华文传媒    联系电话:(0539)8322176